玩户外,本身就是件存在一定风险的事。
户外运动并不是指简单的新奇与刺激,也不是场装备齐全的“独行侠”挑战。
除了要有相应的户外装备等“硬性要求”,你还需要掌握这些户外安全的准则和惯例,来提升自己的“软实力”!
做个理性的户外人,对自己负责
当我们出发去户外前,首先选择适合个人经验和体能的线路,是对自己安全负责的第一步。即便活动行前有领队,山友们也需要做足功课再出发。
适合自己的才是最好的——若是没有选择适合个人经验和体能的线路,体能跟不上、经验不足,走起来痛苦万分毫无享受不说,也可能将自己甚至整个团队置于危险之中。
除了选择合适的自己的路线,还需要对出行的行程线路(包括行进距离、途径最高海拔、营地海拔等),做到了然于中,充足准备下的完整活动计划,才不会在路途中盲走而不知所措。
80%以上的户外事故都因准备不足而引起。完整的活动计划应包括天气情况、行程计划、装备食品计划、团队分工、交通接驳、风险评估、安全预案等,同时在活动出发前务必使参与人员与留守人员都充分了解。
曾在2013、15和17年,狼塔C线都因没有绳索过河而发生户外事故,如果在行前,山友能够针对难点路段做一些准备,也许就会大大避免悲剧的发生。
保持理智,安全第一——“无限风光在险峰”,很多山友去户外,大多为了户外的绝佳风景。
而在一些高原线路或雪山攀登上,体能、天气、个人的身体状态和高反适应性都会有多影响你能否继续安全前行。
在面对一些被户外圈吹爆风景圣地时,也可能正好遇上些恶劣天气,结果什么也没能看到。但在任何时候,所遇即经历,山友们需要时刻保持敬畏每一座山峰,不去做力不能及的事情,更要控制欲望充分重视安全。
行山时,牢记四三三原则
我们在户外时,因为资源有限需要留一些备份,才能走得更加安全和长远。分别可以从体能、食品、水等各方面的物资准备,并进行合理的分配。
通常情况下,上山、下山还有途中,按照四三三的比例来分配物资。
登山体力,四三三——上山时,我们的身体需要不停的发力。自身重量越重所消耗的力量越多,这时需要多点能力的储备,通常可分配40%。
而当山友下山时,因为重力供给动力,就像是有人在推着走,此时所需要的体力比上山时要少,因此可预留30%的体力供给下山。此外,为了避免在山野间受到安全威胁时,山友们还需分配留有30%的体力。
食物储备,四三三——山友们可以在出发前,按照四三三原则,将各自的食物分为几个小袋装好,按照重量配比为:上山40%、下山30%、储备30%。
保证为上山的食物可多放些补充能量的食物,如糖果、能量胶、面包等以便中午前后享用;而为下山准备的食物,则可放些补充电解质的视频,如盐丸、泡腾片、无花果等;剩下最后的30%可以作为两者兼而有之,备用以防万一。
补充水源,四三三——当我们在户外饮水时,山友可以使用先在瓶子上标刻度。
这样一来,遇到途中补水时可按照比例适当调整。
1瓶水满瓶的状态按照100%计算,上山喝掉40%、下山喝30%、还有30%作为备用水。通过对登山时养成备有余量,以便不时之需的安全意识,可以在一定程度上保护我们在山野的安全。
装备上要备份,人员也是一个道理,多个同伴就是多个预存一份安全。
四人结伴,不给“落单”留机会
一个人去登山或者到野外去,是非常危险的,因此为了山友们的安全,必须要做到结伴而行。
最好的建议是根据国际通用的“四人以上结伴而行”,坚持二人同行,严谨独行的原则。
四人同行,事有回应——若是少于四人同性,例如三人同行时,就会存在当有一人陪伴伤员时,另外一人去寻找救援如发生意外无人知晓。
而两人同行,则会导致伤员没有人照顾而扩大风险,所以四人同行是户外运动出行的最佳人数,伤者有保障,求援有照应。
缺失同伴,风险愈增——若是在遇到有一人遇到意外,没办法及时得到他人的救助时,就很容易发生不可预测的后果。
很多户外事故,如果身边有同伴照顾或是去找救援,可能会有不一样的结果。
- 2020年5月22日,河南登封崇山,在距野路50米的隐秘峡谷中,一位独登崇山的山友因坠亡遇难。(来源:大河报)
- 2020年8月26日,在大理苍山附近,一位独进苍山的山友疑似因迷路遇难,在巨大岩石侧下方失去生命体征。(来源:光明网)
- 2020年9月23日,在鳌山附近的西桦沟,一位独穿鳌太的山友因失温遇难。(来源:华商网)
这三起户外事故的发生,如果当时有同行的山友,应该可以通过团队协作的帮助或及时观察出身体的异样。
尽早发现异常的状况,及时帮助山友下撤,可能会大大避免悲剧的发生。
为户外出行上道安全保险
当下越来越多的山友,会在出行前为自己选购保险,投入一腔热血的同时更理性控制户外风险。
户外保险不仅是为买一份安心,更是给不可预知的户外未来一份保障。即便事故并非发生在自己身上,组织者和队友也可能被判连带赔偿责任。
在户外出行投保前,你需要仔细对照条款或咨询保险经纪人确认保障范围,否则就等于留下了风险敞口,一旦发生事故,再高保额的保险也无用武之地。
紧急联系人可以是你的亲人,也可以是你信任的朋友。出发前将你的行程信息和所购买的保险单据交给他们,并在行程结束后第一时间与其联系,为你的安全加上一道防护锁。
应对户外危机,STOP准则
户外环境复杂多变,当在遇到危机情况时,想要惊慌失措地快速脱困,往往会因为快速的采取行动而犯错。
尤其当山友在遇到大雾情况失去方向时,最安全的措施应待在原地不要随意行动,在危机情况下慌张的乱走,将会给我们的生命带来更大的安全隐患。
STOP原则,应对准则——遇到危机情况时,山友应先待在原地保持冷静,观察好四周的情况,判断自己所处的位置,再寻求解决办法。最后通过综合的分析得出下一步的计划后再行动。
STOP原则是由四个英文词的首字母组成,即Stay(原地),Think(思考),Observe(观察),Plan(计划),是危机情况的应对准则。
运用STOP,成功自救——有时候发生的户外事故,往往是没有想清楚就盲目行动而导致的。
而也有很多成功的自救则是STOP原则运用的生动例子,比如2020年5月23日,五名山友迷路被困从化区桂峰山后获救。
被困的五名山友发现迷路后,保持冷静。并在原地保存体力的同时,通过微弱的手机信号持续联系救援人员,发送被困地的定位及经纬度,最终得以安全获救。
队伍分配合理,“三新”不出行
面对难度或强度较大的户外活动时,为了保障自身或团队的安全,队伍的组队是否合理,也成为了户外安全的关键因素。
新路线,新队员,新技术——山友们在户外出行时,尤其是对于一些没有走过的虐线,或者是没有尝试过的新技术攀登,此时队伍中若出现其中两项要素,应尽量避免“隐患”出行。当队伍中的新人比例超过三分之一时,由于新人在能力或者经验上的略有不足,也会在一定程度上增加团队和自身队员的安全隐患。
三新不出行——在潜意识里培养“三新不出行”的意识,可以大大降低山友户外活动的风险程度。
在活动中,有一个“新”,出行时要引起警惕;如果是两个“新”,备份和应对方案就应该在出发前想好;如果同时出现三个“新”,那么则建议不要出发
除了队伍组队的重要性,对户外活动安全最重要的是遵守活动的规则。
遵守活动规则,保障户外安全
每一次登山都是山野的拉练场,当山友在户外活动中,每个山友都应有团队安全意识,不擅自脱离队伍,清楚线路规划。
遵守户外活动规则——如果出现一些意外情况如迷路、走失,会影响整个队伍的行进安排,整个队伍也会因为有擅自脱离者而产生其它的风险。2020年10月17日,46人团队前往北京房山区泗马沟村药王谷登山,其中一名山友因觉得队伍“走小圈,想走大圈”离队迷路后遇难。
经过一个多月的搜寻,最终在泗马沟村化木仑东南不远处悬崖下发现了遇难山友。
因此,跟队爬山一定要事先做足功课,了解活动计划,准备好轨迹,掌握好下撤方案。
对于自身能力要有清楚的认识,在了解行程的基础上做好时间规划,充分考虑路况因素,一定要确保天黑前下到山下。
行走户外,亲近自然也要建立在安全的前提下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