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月令七十二候集解》指出:“处,止也,暑气至此而止矣。”因此,随着处暑这一节气的到来,也表示夏天的酷暑难耐也将正式终止。天气将正式由炎热向寒冷过渡,人体内阴阳之气也随之转换,阳气正在变少,而阴气开始占据上风。在此背景下,应做好养生工作,以此让自己更加健康。
壹
处暑节气养生——饮食
那么,从饮食方面来看,处暑节气前后该如何养生?专家指出,处暑节气前后正是夏秋季节转换的时候,虽然我国大部分地区的气温已经逐渐下降,但南方部分地区暑气仍有余威,且由于秋季的到来,气候开始变得干燥。基于此,对日常饮食也提出了要求,应注意清热,滋阴,润肺,防燥。而禾仙谷在这里为大家推荐以下几种:
1.山药
山药,又称淮山、薯蓣、怀山药、白山药等。其性平,味甘,含有极丰富的营养保健物质,具有补肺、健脾、清肺润燥、强健机体等功效。《神农本草经》中就曾指出山药,“主健中补虚、除寒热邪气、补中益气力、长肌肉、久服耳目聪明”。
而山药的吃法,推荐蒸着吃、炒菜或者煲汤喝,使营养在一定程度上减少损失,例如山药可以与老鸭一起煲汤食用。也可做成拔丝山药,或者磨成粉再加入糯米粉最后制成汤圆。
2.梨
梨不仅肉脆多汁、清甜可口,而且营养价值也很高,有清热镇静、化痰止咳、润肠通便的功效。《本草纲目》也曾记载,梨可“润肺良心、消痰降火”。因此,在天气逐渐变得干燥的处暑吃梨子能很好的缓解秋燥。
不过,需要注意的是,生梨,味甘酸性凉,因此不可贪多,特别是发热的人,或脾胃虚寒者。如果真想吃梨,建议把梨切块煮水食用。
除了山药和梨,处暑节气前后还可食用红薯、百合、莲子、蜂蜜、芹菜、菠菜、糯米、芝麻、黄鱼、干贝、海带、海蜇等物。其中,据《本草纲目》记载,红薯就有“补虚乏,益气力,健脾胃,强肾阴”的功效,并且红薯中还含有一种类似雌性激素的物质,可在一定程度上保护人体皮肤,美容养颜,延缓衰老。
壹
处暑节气养生——日常作息
不仅仅只是饮食方面,处暑节气的养生还需注意以下几点:
1.保持充足的睡眠,以解秋乏
在处暑节气来临后,人往往会开始觉得困倦,因此,在此时应注意作息的调整,最好多睡一小时,或者保证子午觉的质量。据了解,古代有“子午之时,阴阳交接,极盛及衰,体内气血阴阳失衡,必欲静卧,以侯气复”的说法。同时,现代研究也指出,中午12至13点,是人体交感神经最疲劳的时间,而午夜0至4点,人体内的各器官的功能也都降至最低点,因此在这两个时间段内是人体最需要休息的时候。
当然,随着天气逐渐转凉,在睡觉时,也应注意盖好被子,少开空调和风扇,避免受凉。同时,也最好保持室内的通风,使空气流动。
2.注意胃部、脐部的保暖
处暑之后,天气将逐渐下降,于是大家的养生方式也应该从防暑降温逐渐过渡到防寒保暖上来。正所谓“春捂秋冻”,因此,大家现在开始,早晚外出时,应注意增加衣物。
而胃部、脐部则是最需要注意保暖的地方。特别是在睡觉时,腹部、脐部要注意盖薄被,其中脐部是表皮最薄的地方,皮下没有脂肪组织,却有丰富的神经丛和神经末梢,因此脐部对外部刺激特别敏感,也很容易被穿透弥散,从而使秋风流通让脾胃受凉。
“离离暑云散,袅袅凉风起。”随着处暑的到来,夏季开始成为过去式,气温变化大,而禾仙谷在此时为大家献上“养生攻略之处暑篇”,相信正是恰当的时候。那么,还不快快收下这份养生指南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