广东粤剧的起源和演变
广东粤剧的起源和演变

广东粤剧的起源和演变

主要流行于广东全省、广西南部和香港、澳门等粤方言区。2006年入选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。申报地为广州市、佛山市。

明末清初,弋阳腔、昆腔传入广东。清咸丰、道光年间,广东本地班在演出中以“梆簧”(西皮、二簧)作为基本曲调,兼收高腔、昆腔及广东民间乐曲和时调,用“戏棚官话”为基本语言,间杂以粤方言,逐渐形成粤剧。1912年前后,粤剧演出基本用广州方言,表演体系日趋完善,开始在梆簧中穿插民歌小调,改假声演唱为“平喉”演唱。20世纪30至40年,以薛觉先、马师曾为首的一批艺人进行改革,形成粤剧史上“薛马争雄”的辉煌时期。

全国人大代表倪惠英:传统文化回归使粤剧重焕生机

传统剧目早期主要有《一捧雪》《二度梅》《三官堂》《四进士》《五登科》等“江湖十八本”,后出现《黄花山》《西河会》《双结缘》《雪重冤》等“新江湖十八本”和《苏武牧羊》《黛玉葬花》等“大排场十八本”。其他代表性剧目有《白金龙》《火烧阿房宫》《平贵别窑》《宝莲灯》《罗成写书》《凤仪亭》等。

基本声腔为梆子、二簧,兼有高腔、昆腔及广东民间说唱、小曲杂调等。粤剧乐队最初由二弦、月琴、三弦、竹提琴、箫“五架头”组成,后陆续吸收其他一些新式乐器。原有末、生、旦、净、丑、外、小、夫、贴、杂十大行当,后精简为文武生、小生、正印花旦、二帮花旦、丑生、武生六类。表演带有质朴粗犷特色,有单脚、滑索、运眼、小跳、拗腰等绝技。武打以南派武功为基础,靶子、手桥、少林拳及高难度椅子功和高台功十分出色。化装简练,色彩浓艳,服装多采用广绣,精美华丽,富有地方特色。

粤剧体现广府民系地域文化传统,在世界华人中具有极强文化凝聚力。

发表回复