在古代岭南文化传播、交流史上,粤北韶关的古道无疑占据着重要的历史地位,自先秦始,粤北韶关古道便承载了“百越”民族与中原的经贸往来与交流。秦统一中国,始皇以建制南海、桂林、象郡, “发诸尝逋亡人、赘婿、贾人略取陆梁……,以适遣戍”,因“得中原风气之先,开南粤风化先河”,古郡韶州粤北古道以其地理区位之优势,承载了古代岭南文化的传承与传播,是古代岭南入中原下江南,连接长江水系与珠江水系,对接海陆丝路的重要通道。
古道上供行人休息的凉亭。许化鹏 摄
南北通衢 : 水陆通达商贸繁荣
史载,古代岭南通中原内陆古道有五条,其中,三条汇集在粤北,一是庾岭 — —南雄古道;二是乐乳— —西京古道;三是城口 — —粤湘古道。此外,在连阳地区,另有三条古道:一为连阳 — —东陂古道,二为 连 阳 — — 星 子 古道,三为连阳 — —秤架古道。
(一)大庾岭 — —南雄古道:位于南雄境内,系岭南北出五岭、东出赣南的第一古道。此道汇集有三条北出中原古道:大庾岭梅关古道、乌迳古道、水口南亩古道。
梅关古道:位于南雄东北部,古道开通于先秦,秦始皇统一岭南后,任嚣、赵佗割据岭南“急绝道”,据岭筑“横浦关”,控扼粤、赣咽喉……汉唐以降。张九龄于开元四年(公元 716)重新开凿大庾岭路,自此,大庾岭古道成为珠江水域 — —北江上游浈江连接赣江流域的南北通衢。
乌迳古道:位于南雄东部,开通早于梅岭古道。古道水路溯昌水自乌迳南下,可达南雄县城;向东上可达江西信丰,再从九渡墟下桃江,入章水,远至闽南、江南或中原,为粤盐、赣粮、闽茶运销之路。
水口南亩古道:位于南雄水口、南亩两镇境内,其东与新龙、界址相接,远而可达江西信丰;其西与湖口相连,进而可至梅关古道;从南亩南下,经中岭、长洞,可至江西全南陂头;宝江水、南亩水穿越其境,北汇浈江。
(二)乐乳 — —西京古道:位于乐昌、乳源境内,系岭南跨越五岭、北出入湘的水路、陆路通道之一。水路以珠江水系北江上游武溪,越梯云岭连接湘江;陆路以乐宜古道连接湘南。在粤境内,西京古道汇集有乳源梯云岭段、猴子岭段,乐昌云岩段、乐宜段、郴宜老坪石段等。
梯云岭古道:据传开于唐武德年间,古道南起乳源大松镇梅子村,北达湖南宜章,全程 160 公里。路以石砌,宽 1 至 1.5米,每隔 2 至 2.5 公里设有凉亭,其段长约3公里。
猴子岭古道:南起乳源大桥镇溪子背村,其段全长约5公里。乐昌云岩古道:南起乐昌云岩,其段约15公里。乐昌乐宜古道:史载该段秦汉已通行,后废。唐代重建后,历朝曾经重修。古道南起乐城镇,北达湖南宜章。路面石筑,宽2.4米。全长150多公里。
乐昌老坪石古道:古道南起乐昌坪石,自老坪石镇到武阳司村,北达湖南郴州,全程100多公里。古道秦汉时已通行,后废,唐代重建后,历代朝廷曾有多次修建。路面石筑,宽约4米。
(三)城口 — —粤湘古道:位于仁化城口境内,系古粤秦汉时期,岭南沟通中原的南北陆路。史载,公元前207年,南越王赵佗割据岭南,以五岭为界在此筑城设防,控扼粤湘通衢,自此,城口成岭南军事关隘。两汉时期,城口古道得到开发,成为粤湘陆路通衢。自城口南下,有东、南两条古道,向东一路自城口,翻越东山嶂、背岭山脉抵长江,为陆路古道,往赣南;向南一路自城口,抵恩村,可下锦江上游恩溪,水路经仁化入浈水,亦可延陆路,翻越铜鼓岭、马岭抵仁化。
自唐、宋始,城口以南北通衢优势,而成为岭南商贸经济重镇,南起城口,陆路北上过三江口可达湘南汝城,经耒水可至长沙;出三江口西北行,可至郴州。而南下或陆路、或水路(锦江恩溪)经仁化长江与浈水相接;亦可陆路东出至大庾岭,或北上赣南,或南下浈水,沿北江,远达广州。
铺设在古道上的石板。许张龙 摄
文化内涵:文明之风南传北渐
历史上,粤北古道承载了岭南文化的众多元素,也孕育了岭南古代文明发展的历史。从粤北古道走过的历史足迹里,我们不难感受到其所包含的文化内涵。
(一)南传、北渐。文化的传承离不开通道、通衢,粤北古道不仅赋予了中原文化南传的契机,也为岭南民族文化、海上丝绸之路文化的北渐,开通了传播的渠道。
两晋时期,西僧智药三藏泛海而来,在岭南开佛教禅宗文化的传播,于梁天监元年,北上弘法,过境曲江曹溪;唐凤仪二年,六祖惠能住锡曹溪,开东山法门南宗顿悟禅法,自此,曹溪一滴,南宗一花五叶,禅宗文化衍播天下。明代,西僧利玛窦自肇庆至韶,以儒僧传西方科学文明,期间,以中华文明于海外,并从粤北古道北上朝廷,传西方科学文明至中原。
(二)政治军事。粤北古道开发,始于秦统一岭南时,新道开发按照“车同轨”,开大庾岭、骑田岭“五尺道”。汉初,赵佗“急绝道”筑横浦、湟溪、阳山三关,又于乐昌泷口、仁化城口,分别筑二“秦关”,一壮溪湟;一壮横浦。东晋卢循北伐、南朝梁陈霸先起兵北伐。直至近代孙中山北伐,充分显示出古道所具有的政治、军事文化内涵。
(三)移民史。在中国数千年的历史中,近半是移民史。自秦始皇统一岭南始“发诸尝逋亡人、赘婿、贾人略取陆梁地,为桂林、象郡、南海,以适遣戍……”,开启粤北古道移民历史,由此,古道经历的每次改朝换代的中原汉人南迁有增无减,古道移民汇成今天粤北古道上的广府、客家、福佬三大民系。移民的足迹,深印在粤北的每一条古道中。
(四)文人、名人。在岭南历史发展的长河中,众多文人、名人或以进仕,或以任职,或被贬谪岭南,使古道留下了历史的印痕。一代名相张九龄,在古道梅岭留下了开路史绩,其开明的政绩以及一代诗风,影响了岭南千百年;在西京古道,包括唐宋名家韩愈、刘禹锡等一大批先贤,留下了他们风化百代的诗篇。
(五)人文、民俗。粤北古道以地处五岭之口、当百越之冲得先天之优,尽占了中原文化“南传”之先机,古道民风、民俗、人文教化,以及乡俗、风物,处处体现出了南越先民儒教、道德的人文精神。粤北古道上的古村落,古民居、祠堂、书院等建筑,以及古道陆路上的亭、院、寺、祠等,无不包含着历史传统文化的内涵。
(六)革命史。在近代岭南革命历史中,粤北古道承载了中国革命在岭南的发展历史。从国民革命时期孙中山在韶关领导的二次北伐,到大革命时期广东工农运动以及至大革命失败后北江工农北上;从八一南昌起义后,朱德率工农红军转战粤北,到中央苏区红色革命根据地建立,再从中国工农红军长征,到陈毅粤赣边三年游击战,为粤北古道注入了光辉的红色革命历史文化内涵。古道,不仅是历史的年轮和缩影,也是古代文化的年表与宝库。作为岭南海上丝绸之路对接中原的内陆通衢,粤北古道所承载的历史文化内涵,见证着古代岭南和粤北的社会发展,古道为南粤、粤北文明的发展,作出了重要的贡献,是古代岭南和粤北的重要文化遗产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