今日寒露:秋寒露重,登高方能识远;人淡如菊,欣赏生命丰盈
今日寒露:秋寒露重,登高方能识远;人淡如菊,欣赏生命丰盈

今日寒露:秋寒露重,登高方能识远;人淡如菊,欣赏生命丰盈

今日寒露:秋寒露重,登高方能识远;人淡如菊,欣赏生命丰盈

今日寒露。露已寒,将为霜。《月令七十二候集解》说:“九月节,露气寒冷,将凝结也。”意思是说寒露寒气渐重,气温比白露时更低。

晶莹的露水闪着清冷的光芒,将要凝结成繁霜。此时,登高处,放眼眺,且见菊花疏疏,装点这清秋时节,那么令人神往。

生命从来都不是坦途,天象气候的变幻、时令节气的变迁,万物皆在俯仰生息中磨砺生命的气质气节,而我们身在其中感悟知觉,承万物之精神,得生命之丰盈。

今日寒露:秋寒露重,登高方能识远;人淡如菊,欣赏生命丰盈

1、秋寒露重,登高方识远

重阳节登高的习俗由来已久。

由于重阳节往往在寒露期间,此时又十分适合登山,慢慢的寒露亦有了登高的习俗。

因“高”与“糕”谐音,故登高还要吃花糕,寓意“步步高升”。

寒露时节,北方已呈深秋景象,白云红叶,偶见早霜;南方也是秋意渐浓,蝉噤荷残。

面对秋风萧瑟、草木凋零,人们难免悲愁,但寒露越往下坠,人越要往高处走。

唯有登高怀远,感知天地广阔,才知自己的渺小,而那日夜烦扰的万千愁绪更变得微不足道,方能消解心中悲愁,从容应对生死荣枯。

登高方识远。站的高度不同,看到的风景自然也不同,人与人之间的差距就体现在此处。

一棵石榴种子的三种结局:放到花盆里栽种,最多只能长到半米多高;

放到缸里栽种,就能够长到一米多高;

放到庭院空地里栽种,就能够长到四五米高;

所谓“局限”就是一个人给自己设的“局”太小。

要想人生格局更广阔,就要高一步立身。

今日寒露:秋寒露重,登高方能识远;人淡如菊,欣赏生命丰盈

《菜根谭》有云:“立身不高一步立,如尘里振衣,泥中濯足,如何超达?”

人生路上,确实要脚踏实地,但只要你抬起了头,仰望浩瀚美丽的星空,就比盯着泥土走路的人心里更感到阔朗,眼界和心胸都高出旁人。

正如老话所说:“再大的饼,也大不过烙它的锅”。

你可以烙出大饼来,但是你烙出的饼再大,它也得受烙它的那口锅的限制。

孔子说:“君子不器。”

“器”是一种有形的东西,比如某种容器。一旦有形,就容易满,容易限制住自己。这样,高度和广度就不足了。

生命需要志存高远,怀有对远方的憧憬和向往,才不会总汲汲于当下,把目光限制在现实中。

拥有开阔的眼界和豁达的心胸,才不会碌碌无为、迷茫混沌,才会超越尘世的卑琐,活得通透自然。

今日寒露:秋寒露重,登高方能识远;人淡如菊,欣赏生命丰盈

2、人淡如菊,赏生命丰盈

寒露是节气里的第一个带“寒”字的节气,经了露寒霜冻的淬炼,只觉得万物苍生多了以命相搏的坚贞深情,在深秋里激扬沉郁。

寒露分为三候:“一候鸿雁来宾,二候雀入大水为蛤,三候菊有黄华。”

农历九月也称“菊月”,菊花日渐金黄,所以,周作人当年推崇的《一岁货声》记载此月的叫卖声为“栽九花来”,菊花称“九花”。

花草树木虽凋零在即,菊花却仿佛一夜间凌寒怒放。

袅袅凉风动,凄凄寒露零,漫山遍野的黄色,层林早已浸染。

人们只陶醉于花朵的芬芳与艳丽,却别忘了深绿色的叶子上,落满了一层思念的秋霜。

人生难得圆满,失意和失落都是必修的功课。这时候,需要静下心来,深刻体会“人淡如菊,心素如简”的旷达意境。

做人如同菊花一般淡然而坚韧;心灵犹如竹简一般,平和淳朴。

今日寒露:秋寒露重,登高方能识远;人淡如菊,欣赏生命丰盈

《老子》说“恬淡为上,胜而不美”。

人淡如菊,淡在荣辱之外,淡在名利之外,淡在诱惑之外,却淡在骨气之内。

这样的淡,能够让我们在物欲横流的滚滚红尘中,击破纷扰,洞察世事,谢绝繁华,回归简朴。

生活中不缺少激情,但是每个人的激情都是一刹那的事,生活终将归于平淡,人终将归于平淡,一如平实淡定的菊花。

人淡如菊,不是淡的没有性格,不是“独傲秋霜幽菊开”的孤傲和清高,也有着“我花开后百花杀”的坚韧。

人淡如菊,需要苦心修炼才能达到,一如菊要历经秋风秋雨的涤荡,秋霜寒露的洗熨,才会在百花凋残后灿然绽放出独有的风姿。

今日寒露:秋寒露重,登高方能识远;人淡如菊,欣赏生命丰盈

​人淡如菊者的心中,春华和秋实,播种与收获,都只不过是季节轮回中的一个阶段和过程。而生活永远总是这样循环往复,生生不息。

生活馈赠给我们的,不会永远是风和日丽。我们要做的,就是学着去适应、去调整,始终以微笑的姿态去面对。

人生,需要奋力前行,也需要诗意观赏,需要背负担当,也需要放松释怀。

“新开寒露丛,远比水间红”。

纵使黑夜渐长,清晨也会送来温暖的阳光。

发表回复