之前讲过了胸痹的4种证型的辨证,本文聊聊胸痹的另外几种证型的辨证:
胸痹辨证之症状
1、心肾阴虚型胸痹:
胸闷且痛,心胸隐痛,久发不愈,心悸盗汗,气短乏力,心烦不寐,腰痠膝软,耳鸣,头晕,口干便秘,舌红少津或有紫斑,苔薄或剥,脉细带数或见细涩。
2、气滞心胸型胸痹:
心胸满闷,隐痛阵发,时欲太息,遇情志不遂容易诱发或加重,或兼有脘腹胀闷,得嗳气或矢气则舒,苔薄或薄腻,脉弦。
3、阳气虚衰型胸痹:
胸闷气短,甚则胸痛彻背,心悸,汗出,畏寒,肢冷,腰痠,乏力,面色苍白,唇甲淡白或青紫,舌淡白或紫暗,脉沉细或沉微欲绝。
心悸而痛,胸闷气短,动则更甚,自汗,神倦怯寒,面色白,四肢欠温或肿胀,舌质淡胖,边有齿痕,苔白或腻,脉沉细迟。
4、心气虚弱型胸痹:
心胸隐痛,反复发作,胸闷气促,动则喘息,心悸易汗,倦怠懒言,面色咣白,舌淡或有齿痕,苔薄白,脉弱或结代。
胸痹辨证之形成过程
1、心肾阴虚型胸痹:
水不济火,虚热内灼,心失所养,血脉不畅:
病延日久,长期气血运行失畅,瘀滞痹阻,故见胸闷且痛。不能充润营养五脏,而致心肾阴虚。心阴虚,故见心悸盗汗,心烦不寐。肾阴虚,故见耳鸣,腰疫膝软。水不涵木,肝阳偏亢,故见头晕。舌红或有紫斑,脉细带数或细涩,均为阴血亏虚,心脉瘀阻之征。
2、气滞心胸型胸痹:
肝失疏泄,气机郁滞,心脉不和。
3、阳气虚衰型胸痹:
阳气虚衰,胸阳不振,气机痹阻,血行瘀滞:
阳气虚衰,胸阳不运,气机痹阻,血行瘀滞,故见胸闷气短,甚则胸痛彻背。心阳不振,故见心悸、汗出。肾阳虚衰,故见畏寒肢冷,腰痰,乏力。面色苍白,唇甲淡白或青紫,舌淡白或紫暗,脉沉细或沉微欲绝,均为阳气虚衰,瘀血内阻之征。
4、心气虚弱型胸痹:
心气虚弱,鼓动无力,血滞心脉,故见胸闷隐痛、时作时止和心悸短气、倦怠懒言。面色少华及舌脉均为心气虚弱之象。
胸痹辨证之疗法
1、心肾阴虚型胸痹:
滋阴益肾,养心安神。滋阴清火,养心和络。
左归饮加减。
若胸闷且痛者,可加当归、丹参、川芎、郁金等以养血通络。若阴虚阳亢而见头晕目眩,舌麻肢麻,面部烘热者,可酌加制首乌、女贞子、钩藤、生石决、生牡蛎、鳖甲等以滋阴潜阳。
2、气滞心胸型胸痹:
疏肝理气,活血通络。
饮食疗法:
①玫瑰花茶(《本草纲目拾遗》):干玫瑰花,红糖适量。将玫瑰花放入茶杯中,用开水冲泡,温浸10分钟后即可引用,代茶饮。
②香橙汤(《遵生八笺》):橙子,去核切片,生姜,切片焙干,檀香末,甘草末,盐。将橙子、生姜碾烂如泥,入檀香末、甘草末,和作饼子,焙干后碾为细末。用开水送下。
③佛手柑粥(《宦游日札》):佛手柑,粳米,冰糖适量。将佛手柑洗净加水,煎煮2分钟,去渣取汁,再加入粳米及冰糖,文火熬粥。每日2次,5天为1个疗程。
3、阳气虚衰型胸痹:
益气温阳,活血通络。温补阳气,振奋心阳。
参附汤合右归饮加减。
若见面色唇甲青紫、大汗出、四肢厥冷,脉沉微欲绝者,乃心阳欲脱之危候,可重用红参(或别直参)、附子,并加用龙骨、牡蛎,以回阳救逆固脱。若阳损及阴,阴阳两虚者,可再加麦冬、五味子,以温阳滋阴并用。
若肾阳虚衰,不能制水,水气凌心,症见心悸、喘促,不能平卧,小便短少,肢体浮肿者,可用真武汤加汉防己、猪苓、车前子,以温阳利水。
4、心气虚弱型胸痹:
补脾益气,养心止痛。
选穴:以手厥阴心包经、手少阴心经穴为主。取膻中、巨阙、阴郄、气海、足三里。
随证配穴:兼见形寒肢冷、舌淡或紫黯者,为心阳虚,加灸关元、命门。
刺灸方法:针用补法,可加灸。
方义:膻中为气会、心包募,可调心气而止痛。巨阙为心的募穴,阴郄为心的郄穴,两穴合用可补益心气。气海补养先天元气,足三里补养后天之气而益心气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