痰是众多难治病的病因之一,故有“顽症多痰”之说。痰为津液凝聚而成的病理产物,随气而流动,无处不到,若聚于肺、行于胃,则有形症可辨;若流积于脏腑窍道、经络,则无形症可查。因为无形之痰相对的缺乏临床特征,辨之隐晦难明,往往被人们所忽略。因痰致病的广泛性足以引起人们对痰在难治病中病理地位的重视,众多难治病可以从痰论治。尤其对疑惑不解,或其他治法疗效不确切的难治病,当调整思路,从痰论治寻出路。
痰性黏滞,对机体的病理损害主要是影响气血津液的流通。它可以黏着凝聚于人体任何脏腑组织器官的一切空隙窍道,造成脏腑组织器官的特异性损伤。
如痰黏气管,气管阻塞或狭窄,则发哮喘;
痰阻清阳,清阳不升则发眩晕;
痰阻心窍,轻则心窍不宣,发为精神抑郁证,重则心窍壅塞,发为癫狂(精神分裂症);
肝阳化风,风鼓痰涌,可发脑卒中;
痰阻胸阳,胸阳不振,可发冠心病心绞痛;
痰湿瘀毒互结,凝聚成形,则发肿瘤、肝硬化;
痰混于血,便发高脂血症;
痰附于肝,便发脂肪肝;
痰壅塞头面孔窍,阻格五脏之精气,则发耳聋、暴盲;
痰窜皮毛,营卫不畅,可发生脱发、白癜风;
流聚于局部,与湿相溶,使组织增生变性,便发前列腺增生、乳腺增生、淋巴结核、骨结核;
痰瘀凝滞经络,可发类风湿关节炎;
痰湿弥漫体内,代谢不利,可发生肥胖症;
痰湿渍润宗筋,便发性功能减退;
痰流四肢经络,便发肌无力。
众多难治病的发病与痰息息相关,对其治疗要从化痰、消痰入手。由于痰流浸的部位不同,属性各一,兼夹有别,治疗时要追求个体化,选用不同调理方向。
祛除呼吸道痰,治则:燥湿化痰,理气和中,清热;
寒痰,治则:温而化之;
心胸之痰多与瘀相结,与心阳有关,治之宜:化痰瘀通心阳;
中风脑病风鼓痰壅与肝有关,且多为热痰,治之宜:涤除痰热,风阳鼓荡可平息;
痰横窜经络,易与血相凝结,形成关节疾病,治之宜:转涤为消,消散痰瘀通经络;
痰黏附于组织器官,引起组织器官的增生变性,发生肥厚性胃炎、脂肪肝等,非一般化痰药能胜任,治之宜:剔痰消瘀;
前列腺增生,治之宜:散结消痰。
此外,治痰要善治源头。痰的生成与脏腑的气化功能有关,尤其与脾的运化、肾的温化、肺的布化最为密切。治痰要善于调节脾、肾、肺的相关功能,以绝生痰之源。痰的聚散与气机的滞畅息息相关,所谓“气滞则痰凝,气顺则痰消”,疏利气机有利于痰的消除。痰又与血、湿具有亲和性,尤其在代谢不利或代谢障碍类疾病中,痰与血相混、与湿相凝的机会最多,因此,治痰又要善于与血、与湿同治。
总之,痰致病的理论虽不能圆满解释诸多难治病的临床问题,但对某些难治病,尤其湿疑惑不解的疾病,从痰论治确能取得肯定的疗效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