虽然中医上说“肺乃娇脏”,但据小编观察,现代社会生活方式让“胃”也变成了经常受伤的脆弱器官。大家身边都有被胃炎折磨过的朋友吧?中医上对于胃炎的症状,治疗思路很多,只要辨证准确,往往效果立竿见影。但是这个“辨证”的关键步骤,却不是每个人都能把握好的。
1.肝胃不和证:
胃脘胀痛或痛串两胁。嗳气频繁。嘈杂泛酸。 胃粘膜急性活动性炎症。胆汁返流。 舌象脉象:舌质淡红,苔薄白或白厚;脉弦。
治则:疏肝理气,和胃解郁。
2.脾胃虚弱证:
胃脘隐痛,胃痛喜按喜暖,食后胀闷痞满,纳呆少食,便溏腹泻,乏力四肢酸软。 胃粘膜红白相间以白为主,粘液稀薄而多,胃酸偏低。 舌质淡红,苔薄白或白,有齿痕,脉沉细。
治则:温中健脾,益气和胃。
3.脾胃湿热证:
主要表现胃脘灼热胀痛、口苦口臭、脘腹痞闷、渴不欲饮,且舌质红、边尖深红、苔黄厚或腻。
治则:清热化湿,和中醒脾。
4.胃阴不足证:
胃脘灼热疼痛,口干舌燥,大便干燥。 胃粘膜片状红白相间,粘膜变薄。胃粘膜干燥,粘液少。胃酸偏低。 舌象脉象:舌红少津或有裂纹。脉细或弦细。
治则:养阴益胃,和络止痛。
5.胃络瘀阻证:
胃脘痛有定处,不喜按。胃疼日久不愈,大便潜血阳性或黑血便。 次要症候:胃粘膜充血肿胀,伴瘀斑或出血点。 舌象脉象:舌质暗红,或紫暗,或有瘀斑。脉弦涩。
治则:活血化瘀,行气止痛。
6.脾虚气滞证:
胃脘胀满或胀痛,胃有沉重感。食欲不振,食后腹胀。嗳气频发。大便时溏时结。面色萎黄,神疲乏力。舌体胖、质淡红、苔薄白。脉沉缓或沉细。
治则:健脾理气,活血化瘀。
7.食滞伤胃型:
饮食不节致使脾胃受损,食积胃脘,胀满痞痛,恶心呕吐,嗳腐吞酸,大便秘结有腐败异臭,舌质红,苔厚黄腻,脉象弦滑。证属食滞伤胃、腑气不通。
治法:健脾和中、消食开胃。
8.湿困脾胃型:
胃脘痞闷,纳呆,少食即感胀,口淡无味,渴而少饮,肠鸣辘辘,大便稀溏,身重乏力,困倦懒动,舌质淡胖苔白腻,脉象濡细。证属湿阻脾胃,困遏中焦。
治法:健脾祛湿、理气醒胃。
9.热邪犯胃型:
胃脘灼热疼痛,嘈杂易饥,口苦咽干,泛吐酸苦水,便秘,舌质红苔薄黄,脉象弦细。证属热邪犯胃、中焦郁滞。
治法:宜疏利中焦、清热和胃。
10.痰湿中阻型:
病久迁延失治,导致脾虚失运,胃失纳化和降,水谷不化,衍生痰浊,湿邪中阻,证见胃脘痞闷,似痛非痛,饮后饱胀重,口黏不爽,咯吐痰涎,时感胃中嘈杂不舒,大便黏滞不爽,舌苔白厚腻,脉弦滑等。湿邪为犯,脾虚胃弱与湿浊互为因果。
治法:健运脾胃,燥湿化浊,理气通达。